8项新型工业化重点理论研究成果发布
2025-04-01 13:41 来源:中国电子报
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称“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上,赛迪研究院院长张立代表相关研究所发布2024年新型工业化重点理论研究成果。
张立表示,当前,新型工业化正在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赛迪研究院始终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关键议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的“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的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取得真实效,全力服务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工作大局。
2024年赛迪研究院积极承担工信部年度重大课题和指导性软课题等任务,主动开展院重大课题、“1+7”新型工业化智库联合课题等研究,形成了一批站位高、选题新、质量优的成果。
论坛上,张立重点发布了8项新型工业化重点理论研究成果。
《“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研究》课题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在综合实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为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展望“十五五”,革命性技术突破正在引发剧烈的产业变革,中美博弈或将更加激烈胶着,国内供需匹配、要素结构等也将发生较大改变。需统筹好“高质量供给引领和满足内需、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产业国内根植与海外布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四对关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三方面深度融合,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供链打造、创新体系建设、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循环、国内外布局优化、一流企业培育”等为主要路径,全力推进“十五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建设。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发展路径》课题提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技术路径。课题从“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供给与需求”三大维度,剖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三大范式的变革作用。当前,DeepSeek带动中国人工智能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性能”的发展路径,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成本、降门槛”效果以及开源开放的发展方式,将为赋能千行百业打开新空间。下一步,应不断夯实“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赋能底座,围绕“人工智能+行业”“人工智能+产品”,开展系列重点场景建设和应用推广,强化政策保障和支撑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我国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策略研究》课题认为,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对各国未来产业竞争至关重要,如何科学遴选是其中关键。课题对标未来产业“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不确定性”四大特征,聚焦“技术预见与产业创新生态、产业成熟度与经济引领性、创投资金支持就绪度、未来人才培育就绪度、政策环境就绪度”五大维度,从534个细分赛道中遴选出面向2030年的78个重点赛道,并进一步研判了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6G、清洁氢、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原子级制造、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先进半导体材料等十大重点赛道的技术趋势和市场现状。在此基础上,围绕“政府和市场联动、短期和长远布局、中央和地方协作、供给和需求协同、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五对关系,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课题指出,在经历了起步期、单极快速发展期、均衡扩张期三阶段后,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新阶段,是依托我国“超级节点”地位进一步嵌入全球制造网络的主动需求。出口贸易的转变体现在一般贸易快速增长、高技术出口占比加大、目的地多元化等;对外投资的转变体现在投资存量进入千亿美元级别、绿地投资成首选、部分领先领域实现技术和标准出海等。当前美国对我国分层次递进式遏制是制造业出海面临的最大风险,叠加地缘冲突外溢、外需不足等不利因素,下一步应从“增强系统性、扩大包容性、提升专业性、增强抗压性”四方面更好地打造属于我制造业的“大航海时代”。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变革逻辑与培育策略》课题认为,数字经济重塑生产力要素,加速生产力变革,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对内看,我国数字产业快速成长,产业数字化走深向实,正在强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对外看,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权的大国博弈更趋激烈。课题提出,应坚持全行业整体推进、重点领域集中施力、关键堵点精准打通,实施“215”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和“人工智能+”的指数效应,以数字经济生态升级为主线,以攻坚数字技术创新、繁荣数据要素市场、抬升数字产业生态位势、深化实数融合“数智”赋能、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等为抓手,强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课题研判,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正迈向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然需求。课题深入理解“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思想,结合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形势和我国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科产创新深度融合的三种路径选择:一是科技创新水平高的地区,以科技创新为“源头活水”,持续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高精尖产业。二是产业创新基础好的地区,以产业创新为关键引擎,做好“转化桥梁”,培养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三是科产创新水平相对均衡的地区,坚持产业积累和技术引进并重,提供丰富应用场景。课题还从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融合创新力量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融合成果应用示范等方面提出推进建议。
《新能源支撑制造业绿色化路径研究》课题认为,新能源是制造业用能低碳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绿色生产力锻造的重要源泉。课题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个维度,构建制造业绿色化进程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新能源对制造业绿色化进程的支撑作用,发现其支撑力随绿色化水平提升呈非线性增加趋势,绿色化程度越高,越能凸显新能源的支撑作用,其中政府投资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价值。在总结钢铁等五大行业实践探索和借鉴欧美日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课题提出“五位一体”的新能源支撑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策略,通过机制创新、区域协同、技术突破、供给优化、消费引导,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迈向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未来。
《航天经济测算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课题提出,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航天基础性、强关联性、强促进性和高增长性等特征更加明显,已经成为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新经济形态。但当前航天经济测算还存在范围界定不清、统计口径多样、测算标准不一等问题,统计测算工作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亟需建立一套规范权威且与国际接轨的航天经济测算体系。放眼全球,美国、经合组织、加拿大等普遍采用卫星账户模式测算航天经济。借鉴其有益经验,课题初步研究形成“中国航天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目录”,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甄选出航天产品制造业、航天产品服务业、航天技术关联业3大类,23项中类,119项小类。并进一步设计中国航天经济卫星账户框架,构建航天经济供给表、使用表、投入产出表等多维统计表,以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航天经济的统计需求。
近期,赛迪研究院在工信部政法司的指导下,经过多轮的选题征集和专家研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七所高校,共同形成了2025年“1+7”新型工业化智库研究课题。
张立表示,下一步赛迪研究院将继续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紧跟最新形势,紧贴决策需要,扎扎实实做研究,精益求精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