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攻占“新高地”,“机器人之城”加速崛起

2025-02-25 10:07 来源:南京日报

牵住工业机器人这个“牛鼻子”,持续壮大“主力军”;以场景应用为核心,各类特色机器人如雨后春笋;人形机器人加快突破,迈进产品化产业化阶段……

已成功挺进全国第一方阵的南京机器人“军团”,站在了下一个竞技场,又该如何放大优势、向“新”而行?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抢抓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机遇,将南京市打造为“机器人之城”,我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研究出台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全力以赴、攻坚“掘进”,真正把南京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和产业集聚城市。

底气足——

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突出,为机器人再“腾飞”注入创新灵魂

在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办公楼的墙上,一直贴着这么一个标语——“创新是研究所发展的灵魂”。

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有望成为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的颠覆性产品,但其制造、生产总是难点重重。近年来,集萃智造从声音、视觉等多模态感知系统,到开发超逼真的“眼脚手脑”核心部件,一直在打破瓶颈,努力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当前,集萃智造正在深入开发电动伺服和电液伺服两款人形机器人。“其中,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人形机器人,技术门槛也很高,高爆发电液伺服系统正是目前制约我国足式机器人发展的最大障碍。”集萃智造董事长骆敏舟说。为此,集萃智造联合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理工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研发电液伺服的人形机器人,并将推出国内首款高动态超逼真人形双足机器人。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而科技创新始终是动力源(5.670, -0.13, -2.24%)泉。

南京埃斯顿(24.290, -0.69, -2.76%)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连续7年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一哥”,靠的就是创新不止、突破不断。“埃斯顿已掌握机器人控制器、操作系统及伺服系统三大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权,且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率高达90%。”埃斯顿执行总裁周爱林说。目前,该公司全系列覆盖3—700公斤负载的87款机器人,搭建了功能强劲的“全明星阵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南京底气十足。南京拥有丰厚的科教资源,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具备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巨大潜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相关重点专业,产业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突出,为机器人产业再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5.180, 0.08, 1.57%)。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落地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以技术支撑助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麒麟科创园为例,先后引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7家研究所,建成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此外,南京应用数学中心、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的建立,为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资源。

场景优——

推动“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释放产业“磁吸力”

高速旋转的物料筛选设备旁,自动捞球机器人准确识别、捕捉到球团的位置与状态,通过毫米级的定位精度,准确抓取到球团,并放置到指定位置。

自动捞球机器人是一款专为造球生产环节打造的智能自动化设备。“在南钢黑灯工厂球团项目部署后,实现了特大球自动捞取、粉碎,辅助提升了成球率,为炼铁前端产线的高效运营提供强有力支撑,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工具。”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京产业基础雄厚,为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演武场”。众多企业正积极引入机器人生产线,这些机器人能精准地完成抓取、装配和检测等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

汽车制造过程环节多、链条长、涵盖广,具有丰富的业务场景。目前,南京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比亚迪(370.600, -5.68, -1.51%)等汽车工厂,实现点焊、弧焊、冲压、辊边等工艺自动化,成为“智慧工厂”里的“关键先生”。

企业以机器人为抓手,不断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机器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南京熊猫(10.520, -0.11, -1.03%)积极推进“机器人+”发展战略,所属熊猫装备通过集成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打造了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包括智能仪表、新能源材料、电子玻璃、物流仓储、平板显示等,形成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产体系。

在技术和市场的驱动下,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上新。2024工业机器人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2024年度南京市工业机器人十大应用场景,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地铁车辆检测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持续加快促进全市机器人产业升级发展。

释放产业“磁吸力”,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此前,我市聚焦消费机器人主题,走进集萃智造“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应用场景”、南京蔚蓝智能“人工智能四足机器人消费应用场景”两大场景,实地观摩和现场交流。

通过整机带动应用场景落地,推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创新特色机器人批量应用、开展人形机器人试点应用。“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推动‘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增强自主品牌机器人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路径明——

聚力打造“1+N+1”体系,构筑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

埃斯顿在南京扎根32年,另一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南京汇川技术(74.140, 0.14, 0.19%)有限公司也落地南京,其投资建设的年产40万套(台)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项目已正式投产,南京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迈入由多家龙头企业领衔发展的全新阶段。

江苏坚米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签约落户南京生态科技岛,将致力于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中电光谷与雨花台区签署项目投资协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打造百万平方米级别的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机器人产业被置于发展首位……去年以来,一批企业加码布局机器人“新赛道”,“落子”南京这片“沃土”。

热潮涌动背后,是整个产业将先发优势转为持久优势的笃定和信心,挺立“硬脊梁”、攻占“新高地”。

抢抓机遇,谋求未来。南京出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提出到2026年,南京市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并明确了详细“路线图”,聚力打造“1+N+1”整机体系——

第一个“1”表示打造工业机器人领先优势。依托工业机器人国内“链主”地位和品牌领先优势,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TOP5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机器人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N”表示全面提升一批特色机器人产业。聚焦协作、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医疗健康机器人等领域,打造门类丰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

最后一个“1”代表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面推进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部件研发,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整机的小批量生产制造能力。

面对这一“路线图”,南京正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择高处立、向高处攀。

江北新区将立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先发优势,优化梯度培育体系,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吸引更多优质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聚焦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轻量化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江北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张乐表示。

麒麟科创园自主培育的景曜智能科技、欧米麦克、图格医疗等一批典型的“机器人+”企业纷纷成长为瞪羚、潜在独角兽企业,成为园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园区将积极探索‘机器人+’行业场景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麒麟科创园管委会副主任张艇表示。

通过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建成系列科创平台,打造若干优质场景,南京机器人产业正不断尽显硬核力、引领力,构筑起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