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机器人产业竞赛,谁更胜一筹?
2025-02-08 13:47 来源:南华早报
1月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这一科技行业首屈一指的展会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发表了主旨演讲,宣布机器人领域即将迎来一个分水岭时刻。黄仁勋在演讲时,两侧站着挥着手臂的人形机器人。
几周后,在中国的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呈现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表演。
这两场备受瞩目的活动为竞争激烈的2025年定下了基调,众多机器人制造商正在调集资源,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全球商业化。
世界各国都渴望分得一杯羹。在这个21世纪的“太空竞赛”中,似乎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和美国无疑属于第一梯队。
▲2月5日,参观者在观看展出的人形机器人。(新华社发)
在争夺机器人技术领先地位的竞赛中,中美两国并驾齐驱,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中国依托其产业规模和快速实现能力,在供应链成熟度方面占有优势。但分析人士表示,在可能孕育下一个特斯拉或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能带来颠覆性变革、重新定义行业的巨头企业——方面,美国或许更胜一筹。
专家表示:“在美国,注重的是走在技术前沿,探索未知的技术难题;在中国,更侧重于如何将现有技术整合到实际应用中。”中国公司普遍更多地投资于制造完全集成的人形机器人,以供现实世界使用,而美国公司则专注于更广义的智能,其中可能包括工厂认为不必要的功能。
在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件之后,这种考量可能有所改变。
就在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春晚展演前夕,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了R1大型语言模型,震惊了科技界。该模型的性能与OpenAI的产品相当,而使用和开发成本远低于OpenAI。
该公司的开源产品挑战了主流的认知,即训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导致DeepSeek竞争对手的股票被大规模抛售,并促使人们重新评估此前的投资策略。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也表示,这表明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上并驾齐驱。
然而,美国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可能仍保有一些优势。美国的大学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从0到1”的突破,美国的公司在支撑该领域的“软”技术方面引领着进步。
据高盛公司研究部称,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大多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摄像头、马达、力传感器、传动装置和电池等部件都可以用于商业目的。
这家投资银行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从2023年各种产品的操作和交互能力的提高来看,端到端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会使人形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大大加快。”
许多公司表示,它们将在2025年开始大规模生产自己的人形机器人,这被广泛视为运营稳定性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也是通过构建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世界工厂”——已经将其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扩展到机器人领域。数以万计的公司在供应链中发挥着作用,无论是生产零部件、组装单元还是设计原型。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在2023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机器人安装量集中在中国,这使得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国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占据优势。
专家表示,重点不再是克服孤立的技术难题,而是在系统工程和构建最优系统方面表现出色。在某些主要指标——不必全部指标——上领先,就可以确保竞争优势。
尽管国家和企业在科技(包括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但学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得以畅通无阻地继续下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双边关系中,这是罕见的亮点。专家说:“在探索阶段,你往往会看到(中美)努力拓展机器人智能的边界,而不是自我隔绝地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