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从全人工转向全自动化,问题是“然后呢”
2025-01-13 10:39 来源:上观新闻
在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设备的快速复制和应用已成为常态,整个行业从“全人工”向“全自动化”的转变可能只需短短几年。但问题是,然后呢?
罗兰贝格昨天在沪发布《预见2025:中国行业趋势报告》,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施国键以常见的企业自动化改造为例,抛出了以上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即使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之后,员工的经验和技能依然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需要利用新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经验相结合,让员工广泛接受新技术,并主动提升自身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新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组织的全面转型升级。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呈现井喷之势,随之而来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部分企业仅仅认识到新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劳动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新技术如何帮助人、赋能人,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不难发现,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并围绕这个主题建立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将是中国企业的一道“必选题”。
报告认为,技术应用和人力之间绝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两者的协同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主题。企业需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准确识别技术和人力各自适合的领域,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方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此外,创新性配置是为了提升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要素协同匹配,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仅仅追求“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只能增加体量,而无法提升效率。企业应该识别当前的主要瓶颈和关键突破点,才能有效地补齐短板,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
施国键以中国企业的“出海”风潮为例,谈到众多中国企业都面临着海外市场拓展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各个区域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生产关系等因素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只有将企业手头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综合考虑区域、产品、业态、供应链布局等因素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发展。
在日常业务层面,同样存在着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需求。施国键表示,很多制造型企业往往存在着产量、成本、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平衡问题。“全面发展”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目标,但执行过程之中往往发生各项指标相互冲突,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等情况,最终导致“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没有”。“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分析企业的‘全价值’要素,找到各种因素之间的最优组合,并落实到工作目标和绩效体系之中,这样才能让整个组织形成共同的目标,一起‘算大账’,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的发展。”
根据罗兰贝格的观察,去年年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呈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显著高于全部投资增速,足以印证了制造业技改的如火如荼。
但是,报告提出,很多企业往往缺乏前期深入的调研与规划,未能综合考虑市场和竞争对手变化,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资源等优势。由此带来的盲目转型,很快会把一个蓝海“搅和”成下一个红海。
施国键表示,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内核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一定的前瞻性,满足下游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需要深入研究自身优势、品类吸引力、细分产品选择、目标市场、份额规划及投资测算等一系列问题,并同步准备好研、产、供、销配套能力。
报告也认为,只要找对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所谓的传统行业也可以成为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