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数字引领 零碳未来——西门子的产业实践

2022-09-21 10:24 来源:西门子工业业务领域

  中国的碳中和事业,正在从共识走向行动。

  8月1日,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同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亦明确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并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

  实现碳中和的本质是推动发展转型,实现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这背后是“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两大时代议题的交织。对此,2022年9月,在“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博士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共同参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碳中和变革”所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扫码即可观看↑

  产业碳中和步入落地阶段,

  剖析低碳转型下一步的“原则—路径”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产业的低碳转型遭遇挑战。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是双碳目标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给各类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绿色机遇,并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进而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据有关机构估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投资1000多万亿美元,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13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为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在“现实的今天”走向“美好的明天”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坚守“合理的”信念和策略——企业一方面需要保持稳健增长,不至于“为了转而转、饿死在中途”,另一方面能保持引导绿色低碳的方向,进而打造出业绩成长与绿色转型的共生模式。对此,几位嘉宾结合自身的视角和经验,给出了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转型过程都是先有增量,开始很小,但是它很有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量就变成了存量,配角就变成了主角。”刘世锦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转型过程举例,正确理解和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体现了战略智慧和前瞻性眼界,对转型成功至关重要。对此,建议企业低碳转型采取“先立后破,增量优先”的原则性策略。其中的经济学理论逻辑是,增量的低碳或零碳产业,随着产量扩大、技术改进,成本下降加快,新增量替代老存量的减碳成本优势增大,进而加快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产业转换进度。

  在实践上,如今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已变成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结构性机遇,成为企业增长的“新引擎”;与此同时,“低碳化”指引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力方向,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向牌”。这两种力量的结合,构成了肖松博士提到低碳转型实施路径——“数字化+低碳化”双轮驱动。

  肖松博士结合西门子的企业实践进一步做了诠释。今年上半年,西门子全球首座原生数字化工厂在南京正式投运。在数字化方面,南京工厂开创性地在动工前就完成从工厂需求分析到建成运营全过程的建模、仿真和验证,在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上市时间等方面取得飞跃;同时更在绿色低碳领域成就斐然——通过各项节能增效举措,新工厂每年可节省约6300立方米的水,以及超过3300吨碳排放。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我们更关注的是怎么实现数字化和低碳化的融合,我们认为这是企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肖松博士总结。

  数字化与低碳化双轮驱动可持续未来

  “增长和减碳是可以做到平衡的,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这是嘉宾们在对话中希望传达给企业的首要理念。对企业而言,表面上看,很多时候对低碳转型的顾虑来源于对增加成本的担心。但实际上,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产品设计、新能源的使用以及生产经营中数字化的改造和融合,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其中,技术竞争是重点。

  这是贺克斌教授给低碳转型点出的突破方向,并以能源行业举例。贺克斌指出,在世界经济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的进程中,技术成为了决定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与化石资源相比,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分布相对更均匀,未来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中,谁的新能源技术先机,谁就抢得发展的先机。

  贺克斌特别强调,在科技领域里不能“慢立不破”,而要去竞争,要快立,要把科技的技术体系尽快立起来,然后再通过市场进入产业体系,把大规模稳定使用的技术体系能够尽快建立起来。对此,作为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践行者,西门子深以为然。肖松博士指出,从西门子的经验来看,这一方法论可概括为“一点一杠双驱动”,即以产业低碳化为支点,以低碳产业化为杠杆,数字化和低碳化双轮驱动。具体来说,面对低碳转型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对之道在于全盘规划,长短期结合,重点突破,进而由点及面扩展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乃至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最后发挥乘数效应赋能其他行业伙伴和全社会共同减碳。

  按照这一方法路径,西门子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在自身运营方面,西门子宣布将于2030年实现碳中和,在中国,其所有生产现场95%可以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再处理和再利用,并基本可实现垃圾零填埋。特别是在绿色工厂领域,以上海西门子开关有限公司为代表,更是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典范,采取了从产品设计、产线自动化以及新能源利用和余热的再利用等综合举措,减碳效果显著,不仅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业绩增长还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目前西门子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帮助500家重点供应商加速减碳步伐,将减碳相关指标纳入了企业的采购决策,并已建立了覆盖近9000家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在行业赋能方面,西门子以低碳产业化为杠杆,利用自身减碳的技术和经验,赋能更多生态伙伴共同减碳。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发布的报告亦显示,未来十年数字技术有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贡献全球碳排放减少量的20%,是自身排放量的10倍。在绿色钢铁领域,西门子与河钢集团始终并肩前行。从唐钢新区智能无人化料场,到石钢智能钢厂顶层规划及关键设备预测性维护,双方携手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标杆。基于自身数字化能力和减碳经验,河钢还推出了碳中和数字化平台,为钢铁及上下游企业精准降碳提供全流程服务。西门子也正与河钢共同探索,为达成钢铁产业的碳中和愿景提供科技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西门子认为数字化是绿色产业链发展的强大引擎。比如西门子开发了产品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解决方案SiGreen,可实现贯穿供应链全程的产品碳足迹精准计算与追溯,赋能产业链伙伴摸清碳“家底”,这是做好减碳的首要一步。

  从引导到众行,共创低碳转型市场机制

  产业的绿色转型和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及解决方案再“犀利”,也无法解决产业链共同面对的全部挑战,而政策环境、行业标准、技术发展、人才队伍、市场机制、产业生态合作等诸多因素配套优化,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可持续的未来。

  对此,从战略全局层面,刘世锦将转向“进取型减碳策略”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对话中,刘世锦提出三种不同的减碳战略,其中“创新型减碳”与致力减少生产的“衰退型减碳”以及致力提高碳生产率的“增效型减碳”这两种防御型战略不同,属于一种进取型战略,指通过创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开辟新赛道,实现在相同产出下的碳排放减少。“创新型减碳”具有发展潜力大、“绿色溢价”低、附加效用多等多种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机会启动和引导远超减碳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那么怎么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前景?我觉得现在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怎么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企业实践的关系。”刘世锦呼吁建立起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型碳汇市场,让类如“数字化+低碳化”双轮驱动的市场创新主体获得相应的回报,建立其良性的互促机制以调动起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当前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交织叠加的风口浪尖,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与西门子的低碳转型理念不谋而合。肖松博士表示,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它将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关键抓手。西门子认为没有一家企业或者一个组织仅凭个人之力能够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携手供应链上下游,以及不同企业和组织,形成一个低碳创新的生态系统,共同去加速减碳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西门子在中国正式启动了“零碳先锋计划”,宣布将在自身运营、供应链和客户三个维度加速履行减碳责任,并携手各方伙伴共创绿色生态,最终打造端到端零碳产业链。

  结语

  今年夏天,中国各地遭受到了旷日持久的高温热浪,全球各地也遭遇了干旱、洪水、飓风、野火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这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全球变暖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作为全球机体的重要组成,产业界需要有担当且可持续地肩负起减碳的责任。在这一进程中,“迈向碳中和之路非一蹴而就,也非一成不变,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正如肖松博士去年9月在“零碳先锋计划”的发布仪式上,面对企业界同仁时分享的理念。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先锋”二字变得更加意义非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