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发牌三年三问之三:“5G+工业互联网”和是多少?

2022-06-06 15:05 来源:通信产业报网

  不知不觉,5G发牌已有三年时间。工业互联网作为5G商用最重要的赛道,未来过70%的5G应用场景都在制造业。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建设项目也在逐年递增,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5G融合应用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那么,三年来,5G与工业互联网这个“加法”加的如何?

  “加法”成效显著

  三年时间,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尤其是自2019年工信部推进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以来,行业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应用深度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延伸。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已超2400个,虚拟专网和混合专网建设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已覆盖29个省区市,建成二级节点192个。2021年,工信部发布“5G+工业互联网”10个重点行业领域20个典型应用场景,树立了一批标杆典型,带动工业互联网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应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更是从生产外围环节逐步延伸至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故障运维、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等核心环节,5G从由浅入深赋能工业互联网。

  截至4月底,中国已建成5G基站161.5万个,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去年工信部表示,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5G基站超3.2万,现在这一数据远超3.2万。

  5G商用之后,5G技术特性可以很好满足工业数字化转型对无线网络的应用需求。经过三年时间探索,其实,“5G+工业互联网”建网模式也逐步清晰。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5G+工业互联网”项目,更多是依靠电信运营商,但已经形成三个主要建网模式。一是基于公网的5G虚拟专网。利用5G切片技术形成端到端“切片子网络”,适用中小企业。二是基于用户面下沉的建网模式。适用场景为大型制造企业、港口、煤矿等,优势是UPF/MEC部署于企业内部,可保障网络低时延,企业业务数据不出园区,保障数据隐私安全。三是基于资源独享的5G局域专网。需授权5G专网频段,由工业企业自建专网,目前应用案例较少。目前,“5G+工业互联网”建网模式逐步清晰,基于用户面下沉的建网模式是主流模式,越来越成为工业企业的5G专网首选。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行业积极性越来越高,使得“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赋能效应日益显现。

  如何突破5%?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虽然取得不错的成效,但距离渗透到工业核心环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021年,工信部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到2023年,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

  但现在5G在工业制造企业行业渗透率仅有5%左右,可见两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小的挑战。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5G+工业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面临企业需求不足、网络配套设施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清晰、安全保障等问题。

  首先,就是企业主观能动性不足。因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受制于工业场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但国内很多企业还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在投入5G技术改造前需完成企业内部网络、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改造,所以其实目前很多工业企业尚未达到5G应用的条件,实施需求并不迫切。

  其次,5G部署和应用成本偏高。相对于4G网络,5G网络工作在更高的频段,信号衰减更快。为实现同等覆盖,需要布设更多的室内外基站,同时,5G基站的功耗是4G的两倍左右,大大增加了5G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现在5G工业终端、芯片、模组、网关等5G工业应用的关键产品种类较少,尤其是动辄上千元的价格也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部署5G应用的积极性。

  再次,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由于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层次不齐,不同场景对网络要求更是千差万别,很难像2C一样形成通用模式进行大规模复制推广,目前运营商也没有“5G+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运维的相关经验,尚未形成清晰的合作模式。此外,短期内难以建立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盈利模式,但5G网络建设投资大,这就意味着资金缺口大,行业建设前景不容乐观。

  最后,是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尚未建立。5G和工业互联网的网络架构都较为开放,很多重要数据很容易“暴露”在外,受到手段多样的攻击,而统一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领域的核心标准和体系等安全防控体系尚未制定,这就使得现有很多的防护技术难以应对。

  由此可见,完成2023年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的目标,突破现在5%现状,任务艰巨而繁重。

  从加法到乘法

  中国目前5G基站、5G应用创新应用、5G标准专利、5G终端连接数均居全球首位。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中国“5G+工业互联网”融合仍在起步阶段。

  那么,如何做好5G和工业互联网这道加法题,加速释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做到锦上添花?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巩书凯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突破现有的掣肘难题,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强发展基础,分类施策推进;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跨领域。联合工业各领域龙头企业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核心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创新,共同促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产业生态。

  很多专家认为,深入场景破解问题和构建促进各方积极性发展模式,是影响未来“5G+工业互联网”发展在技术和商业两个维度需要应对的关键。

  深入应用场景,需要加快5G标准的制定。当前5G正逐渐渗透到企业核心生产场景,但现有工业网络难以满足对现场级数据的高实时、高可靠的直接采集诉求。虽然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 R L LC)和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三大特性,弥补了传统无线技术的不足。但对于工业无线网络而言,eMBB并不能满足要求,因为工业实时协议依赖于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如U R L LC标准所述,而这只有在R16版本才会具有。但目前市场上可用的5G技术其实对应是基于R15版本,所以在5G R16版本正式商用之前,现有的5G还不能满足工业现场的通信网络需求,所以要想深入场景,还需加快5G相关标准的商用步伐。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商业模式需进一步探索。现在“5G+工业互联网”应用,5G网络建设及运营投入巨大,不同的服务与场景对网络的带宽要求、网络资源消耗等各不相同。同时,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和后期使用成本都较高,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无论对于运营商、设备商还是工业企业,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对整个生态的商业模式都构成了巨大挑战。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总编辑辛鹏骏认为,5G是主管部门“适度超前”政策引领下的一次通信产业重要网络迭代,而5G行业应用是发展5G价值所在;工业互联网是近年来主管部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两化融合非常成功的一次“工业数字化”创新运动。5G与工业互联网的叠加与混搭,具有天然优势、内在需求、原生动力。5G与工业互联网不仅是简单叠加,更应是乘法效应,是升级倍增与双向赋能。5G与工业互联网应用,面对的课题只有一个,就是服务工业所需。解决工业的实际问题,是“5G+工业互联网”的全部所在。好不好,用户说了算。能真正理解工业、解决需求有多少,未来“5G+工业互联网”深耕发展就能走多远。

  “5G+工业互联网”早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各国之间的竞争核心,已经在全世界引起了高度重视。虽发展势头良好,成效初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官产学研各方协同推进,未来三年,希望可以看到“5G+工业互联网”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相关新闻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