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下的工业互联网热潮:产业即将进入剧烈分化期
2021-03-15 14:09 来源:高工机器人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为期一周的两会结束,成千上万的提案一次次引发公众热议,其中工业互联网再度成为两会热词。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这是继2018年以来,“工业互联网”连续第4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与过去3年相比,今年的提法更清晰、落点更精准,这充分说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线路规划越来越明晰。既要解决当下问题,从根本上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基于长远考量,让市场的创造性自发性、持续性地释放,不断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如果按照周期的视角去框定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阶段,那我们经由第一个政策周期(2018-2020年),正在进入第二个政策周期(2021-2023年)。
在第二个周期里,政府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了五方面、11项重点行动和10大重点工程,着力解决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深层次难点、痛点问题,推动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
两会上的“工业互联网之声”
大政方针明确后,今年在两会上诸多人大代表围绕工业互联网在现阶段的落地问题及增强产业竞争力、营造世界话语权等方面建言献策,让工业互联网的价值真正落地。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人大代表纷纷发声。
徐晓兰围绕工业互联网形成了11项政协提案内容,其中包括建议基于工业互联网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
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基于工业互联网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针对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决策者数字化转型意识;针对数字化转型探索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加强应用指导。
鼓励和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和强安全”的轻量化应用,降低使用门槛。鼓励平台协助中小企业梳理转型业务需求,提供面向中小企业自身需求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周云杰已经连续5年建言工业互联网,他认为应尽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体系:
建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源联盟,鼓励开发者参与开源贡献代码和应用开源系统,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推动平台、网络、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的建设,实现各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以及工业App跨平台调用和订阅;
推动行业、领域、解决方案等工业应用标准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服务,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鼓励已经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本土化复制,鼓励平台在当地国建立服务机构,支持通过平台出口的软硬件在当地国开展服务化延伸。
詹纯新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要用工业思维做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沿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工业互联网的属性不明显,在专注、专业、专家等方面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转型与升级。
工业互联要在“专注、专业、专家”方面强化工业思维,基于工业制造的全流程、全产业链运用互联技术,从底层往上层,从产业端做起、从产品做起、从车间做起,以新技术叠加工业思维,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发展工业互联网要注重从具备工业底蕴的工业企业中培育优秀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加大扶持力度,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此外,李金波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建议聚焦于数据方面;徐冠巨建议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产业数字化新突破;杨元庆强调要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产业数字化新突破;河南移动总经理杨建宇表示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湖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范秉衡提交建议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
毫无疑问,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基于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模式,也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前期以政策驱动为主,引导产业走向成熟;在中后期,市场将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工业互联网剧烈分化的三年
2020年12月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后,2021年1月29日,新核云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2月18日,博依特科技表示已于春节前完成1亿元A轮融资;2月22日,蕴硕物联完成千万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黑湖智造完成近5亿元C轮融资;3月3日,摩尔元数完成亿元B轮融资;3月8日,慧工云完成亿元B轮融资,恒远科技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 。
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工业互联网产业融资7起,其中5起融资金额均在亿元级别,总融资金额在十亿以上。融资频率之快,融资金额之高,一方面佐证了赛道的异常火热;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厂商正在积极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尝试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从懵懵懂懂的狂欢开始的,但经过了一轮发展周期后,在接下来的有限时间里,如果还不能真正跑通行业逻辑,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存活下来的。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认为,中国抓住引领全球机遇的窗口期只有两至三年,时间非常紧急,必须加速我国工业互联网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布局。
2021-2023年,不仅是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把握世界话语权的关键期,也将成为产业内部剧烈分化的三年。
首先是企业阵营的内部分化,由于行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中国工业互联网江湖巨头尚未出现,大家都还在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而在接下来的三年窗口期,行业聚集度将大大提高,有着扎实“功底”的平台供应商将越做越强,企业阵营出现分化:逐渐形成行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头部),并与“第二梯队”(腰部)在辐射能力等多个维度拉开明显距离,形成初步的、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
但工业互联网最终不可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只剩下了阿里、京东等少数几家寡头,工业里有很多细分的行业和特定的领域,需要“热带雨林”的生态才能够“包罗万象”。
其次是场景分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落地,一定是先从一个垂直领域做深做透,形成一个生态体系,然后再逐个行业进行复制。从当前的落地情况来看,还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在一个领域做到深入应用,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还主要是一些浅层的应用,更多的平台都在强调“大而全”。
而工业互联网千人千面、千企千面,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点,必定需要平台企业把垂直行业做深做透,做出竞争力,带动产业链升级,才会产生效力。因此,未来三年,这些企业之间将会出现明显的场景分化。
不过对于增强产业竞争力而言,平台分化的同时,产业生态也需要同步建立起来,才能帮助更多企业轻松“上云”,如实现平台与平台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甚至使得平台上的APP可以跨平台来进行交换使用,上平台的企业产生互通,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质的飞跃。
至于谁能抓住三年窗口期的机遇,这有赖于厂商对行业局势和时机的判断,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对市场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对友商具有不同的、差异化的行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