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回想中关于最多的记忆还是食物。临街国营店夏天的柜台里整齐的搪瓷碗,白糖冰棍、娃娃头奶冰糕,冰碴里放上醋、白糖和极细小类似于西米样的糯米粒子浇上一瓢子牛奶,一口咬在嘴里那带点点韧性的冰凉酸甜至今回味,空气里总有股甜润清香。成人之后,总不晓得自己在超市里见着西米或奶制品为何流连忘返,原来它只是与童年的食物与之相关,其实也未必就见得美味。人所习惯且带着感情的食物,总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
路边卖油条麻团的店,从早到晚,都有人站在炉子边围着那个大大的油锅热火朝天的忙碌,烟火气极浓。旁边案板上的铁网里架着苕圈、葱油圈,盘子里躺着类似于北方驴打滚的黄粉糯米团,还有一种用猪油,黑芝麻白糖桂花活成的馅,裹上糯米粉皮,蒸熟后胖胖的腻腻的,一般自家只有在节日里才会做着吃,每次吃到就觉得如同盛宴。
小时候总觉得身边的生活并不是特别的丰富,感觉却比现在丰足,可能如此,人就对季节的食物及细节的兴趣保持这热情吧,即使喝一碗蛋花甜米酒,也会由衷的赞赏一下。母亲是个细腻且懂的宠爱自己和家人的女人,总是花心思在生活的享受中,买应季的食物,河虾河蟹、鳊鱼,黄鳝都是生鲜的,何种季节何种材料熬什么汤,何时吃笋,喝何时的茶,都是有讲究。那是邻里亲戚之间走动也是拿着最时鲜的食物。挪步园的云雾茶、五祖的水梨、下新的大青虾,或者罗田的板栗,活蹦乱跳的鸡鸭。林林总总,让食物显得喜气洋洋且情意充沛。
那时人们的收入不高,物资也很有限,但人与人,人与外界的联系却融洽亲和。如今大环境倒是比较之前富足多彩,可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是重重,每天对着电脑工作八九个小时,回家关门闭户直到入睡。城市中楼群密布,小时的昆虫鸟类也少见。对于自然的感受力敏感度承受力下降,普遍缺乏安全感,隔离的孤独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的本质了。
母亲还在时,时常会给在远方的我捎来礼物,始终只是食物。一把干豆角,一包小香菇,一袋草鱼块河虾干都用盐水灼熟。来看望我的时候大包小包的全是小时候我爱吃的食物,临走时叨叨着各种食品的保存和食用方法。这是上一代的待人习性,现在很少见到人与人之间互相串门,互相分送食物,大家在公众场合里热闹聚会,一拍两散,有情意的礼物也是不屑送的...。那些被丢失的温情啊,已经逐渐消散在人们的回忆里!
最后修改:2015/3/17 17: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