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工控贴图
回帖 发帖
正文

主题:【多图实拍】探寻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昆明石龙坝

点击:9601 回复:60

引用 mjinbao 在 2014/1/19 8:33:08 发言【内容省略】

1910开工,1912年发电的,设备历经一百多年...
14-01-19 09:34
这边很多马车哦
附件 nEO_IMG_IMG_7261.jpg
如果想去的朋友,可以GPS定位到这个村,过去就不是很远了。
附件 nEO_IMG_IMG_7364.jpg
高速在这开口
附件 nEO_IMG_IMG_7394.jpg
14-01-19 11:57
德国人的设备。好。
14-01-19 12:36
1910年的德制设备,过了四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德国人的东西,严谨,精细。当时各国应该还没有流通货币,应该是用以物换物,国内的货物换回来的。
14-01-19 13:03
就是好呀!
14-01-19 13:10
网上很多关于石龙坝水电站的文章,其中这篇原《中国电业》杂志主编的文章很想推荐大家分享:
《觅踪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
http://www.powerfoo.com/old_news/newcenter/118759206903163420880079.html
[QUOTE]
 近百年来,中国水电的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江,这一切都发轫于云南石龙坝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水电站,如今已成为文物的它,9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许多独特的文化内涵。1月中旬,我来到这个中国水电的发祥之地,看看它,叩问它的沧桑历程,寻访令我感兴趣的问题:一是它何以出现在云南?二是它何以又成了文物?三是它究竟有哪些文物价值?四是值得关注的后续问题是什么?


历经沧桑岁月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在我国边陲的云南,却出现了一个后来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事件,云南巨商王筱斋等人成立了云南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就是为了兴建石龙坝水电站而成立的。
  中国近代以降,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并从两个方向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一是从康梁到孙中山的政治救国,最后以辛亥革命成功告庆。二是另一部分人的实业救国,成就了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实业救国可以溯源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终虽然失败,但它体现了中国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电力的起步就是在这种历史进程中开始的,这也就是石龙坝水电站或其他水电站早晚会出现的根本原因。
  而石龙坝水电站之所以出现在云南,则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帝国主义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于是法国侵略势力进入云南。20世纪初,法国势力在云南进一步扩张,企图更快捷地掠夺中国资源,开始修建从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并以铁路通车需要用电为由,于1908年向当时的滇政府提出,要求在滇池出口的螳螂川上游建水电站。螳螂川为滇池出口,办小水电的条件很好,此地距昆明市40公里,输电距离短。法人企图染指云南的水电资源,此举用心昭然若揭,激起云南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对,并酝酿由国人自办。
  1909年由当时的云南劝业道刘岑舫找到云南富商王筱斋商议,决心以商界为主自办石龙坝水电站。翌年初,云南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推王筱斋为总董、左益轩为第一任总理,并开始运作,继续向社会招股筹资,向德国等外商订购设备,聘请德国专家。1910年下半年正式动工修建,电站装两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240千瓦,时经一年多,于1912年5月28日建成,通过32公里23千伏线路向昆明供电。至此,我国大陆的第一个水电站问世。
  西方是如何看待石龙坝水电站的出现?石龙坝水电站文物陈列室中有一份1927年德国《西门子》杂志的译文资料称:"在这个国家偏僻的内地,在那远离世界贸易潮流与西方文化隔绝的地方,也有人将西方技术成就移植到自己土地上。"
  石龙坝水电站开工建设在清末,建成已是民国,中间经历了蔡锷起兵讨袁、军阀混战时期、国民党政权时期,其间的各种变局跌宕起伏。1950年被新中国接管后,50多年来,其命运与国家一样,也是几经曲折,方上正道。
  成就石龙坝水电站,有三人居功至伟:刘岑舫虽身在官场,以民族利益为重,力主国人自建,最终促成其事。王筱斋鼎力相助,慨然出头联络云南商家,耀龙公司遂能得以成立。左益轩,石龙坝电站现存碑文对他评价甚高,称其:"对于实业公益之事,素主热心,以此事为地方利权所关,遂不惮烦难,慨然允许,务求达于成立之目的。"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古老的电站面前,遥想当年中华外忧内患的情形下,国人奋力自强,你不能不对当年的先贤们肃然起敬,你不能不会为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见证神州风云


   石龙坝水电站独特的地位,使它成为中国水电的圣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仰止。新中国许多管电力的官员、搞电力的专家学者都来拜谒过它。
  石龙坝水电站从建造开始到后来的经历中,有不少传奇般的故事,对我们了解石龙坝水电站的今生前世很有帮助,也让我们探究到中外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风云变幻。


官办民办几度秋


   石龙坝水电站一开始就一波三折,滇政府原来是准备官商合办,但因官方的资金不足,刘岑舫与王筱斋多次商议后,改官商合办为商办。民办是定下来了,俗话说,好事多磨,先是刘岑舫为此丢官回原籍,接着王筱斋因参加赛会需远行,王所托付之人又不愿主事。两难之际,左益轩挺身而出,统管诸事务,工程才往下进行。官商合办改民办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加快了工期,碑文称:"左君意在速成,以为早开灯一日,公司早获权利一日"。施工期间又因涨水停工,还有滇越铁路损坏水泥运不到等阻碍延误,加之辛亥革命期间,德国工程师到河内躲避,工期总共耽误了4个多月。为赶工期,1000多工人,每天清早4点吃饭,天一亮就开始干活,太阳落山才收工。实际工期只有17个月,在那时的施工条件下,速度也够快的了。
  石龙坝水电站的身后,有西方列强利益的争斗,有官商双方合作与较量。到国民党政权时期,石龙坝水电站又由商办改为官商合办。各方权利的争斗,利益格局的调整,云南经济的起落,尽蕴其中。1950年3月石龙坝水电站为新中国政府接管,成为国有资产。


艰苦卓绝的运输


   工程进行中,诸多艰难险阻,尤其是运输困难。发电机组设备先是由德国通过海路运到越南海防,再通过滇越铁路从海防运到昆明。然后又水陆兼程,先陆路后水路,进入滇池,经螳螂川顺流而下至平地哨,最后由平地哨运抵石龙坝。但这段距离山高路险,行走都很艰难,要将沉重巨大的机器安全运抵,难度可想而知。工人将机器放在滚木上,靠牛拉,靠人推,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从平地哨到石龙坝不过区区5公里,数百人耗时3个月才将设备运到石龙坝,其艰难险阻可见一斑。
  如今还可看见电站后面那座已破烂不堪的石桥,当年设备就是从那桥上运过来的,我看着桥那头连着远方的荒路,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山道间蜿蜒行进的运输队伍,仿佛看见我国西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冒出了工业文明的幼芽。


风格迥异的建筑


   石龙坝水电站1910年建成的办公楼是典型的中式建筑,主体结构为土木仿古建筑,南北分前天井、中天井、后花园,延伸形成三个主要四合院落。门脸、厢房、走廊、天井、台阶、立柱、飞檐、楹联、碑刻、镂花门窗均古色古香。庭院中,复制的"永垂不朽"、"功建名垂"、"用实核明"三座碑,记述了当初建电站的种种事宜。1914年立的原碑,经历了太多的风霜,字迹已无法看清,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仍然矗立在一旁。而至今仍较好保留的第三车间,却是德式建筑风格,展现了另一种风情。


引水管引出趣闻


   一车间后面的两根引水管一长一短,我问何故?同行的人介绍,短的一根是因为当年德国工程师计算错误,短了几米,不得已,将引水渠前移几米,至今还是如此。而第三车间后面的压力引水管则是木头做原料,外面加箍制成。这又是为什么?原来在1943年建三车间时,滇越铁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钢材进不来,只好用木材替钢材了。这两个小故事都称得上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的经典趣闻。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在石龙坝水电站已经看不到木制引水管了。据一直关注这几台老机组的贺凡说,1958年原有的7台机组拆到外地,这两根木制引水管也拆走。一根现在沾益县天生坝发电厂,仍在使用中。另一根现在弥勒县白马河电厂,已经闲置。云南民谚有"云南十八怪"之说,我见到的版本,首怪即为"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这就是指的滇越铁路,与石龙坝水电站起始密切相关。而石龙坝水电站的"引水管不用钢材用木材",我看也可成为新的一"怪"。


勒石直抒滇人愿


   石龙坝水电站给昆明带来电力后,电力对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一车间大门楹联"机本天然生运动,器凭水以见精奇",楣联为"皓月之光",这反映出人们对水电的最初认识。石龙坝水电站投产发电10年后,1923年开始扩建第二车间,装两台各276千瓦水轮发电机。由于电力给昆明社会的生活、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电力建设及投产已经成为滇人的一件大事,1926年第二车间建成,各界人士为之瞩目。在第二车间门口台阶护栏上,还有当年的一些历史陈迹可寻,那些早年的文字、图案等虽遭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损毁,但残留部分还依稀可见。经该厂小金的讲说,我辨清了那些字:"石龙地,彩云天;灿霓电,亿万年。第二机厂竣工,公司同人行落成礼勒石纪念",落款为石屏袁嘉谷,时间为民国第一丙寅三月七日。
  袁是云南石屏人氏,据说他是清光绪年间的状元,也是云南人开科以来惟一的状元,滇人也以他为荣。他的题词代表了老百姓祈求长远安定、繁荣的心愿。虽然题词石刻原貌已不复得见,让人痛心,但时至今日,滇人的心愿正在实现,前人有知,也可欣慰。


弹坑炮楼鉴后人


   抗日战争期间,石龙坝水电站担任军工生产和防空报警电源,因而遭到日军轰炸。1939年至1941年日本飞机曾四次轰炸石龙坝,1940年12月16日上午9时,七架日本飞机投下九枚炸弹轰炸石龙坝水电站,未能阻挡对军工生产的供电。在文物陈列室内,侵华日军轰炸石龙坝水电站的炸弹壳还在,大小与北京老百姓家的煤气罐差不多。当年炸出的弹坑有半个足球场大,现在已经被电厂改造成一个小湖,湖上建亭,成为花园的一部分。只是花前月下,切莫忘了国耻。
  那时,中国军队在厂区设有几处炮楼,进行还击。过去的炮楼,今天尚可看见,虽是面貌斑驳,仍然挺立在山坡上,宛若国人铮铮傲骨。这些遗址提醒人们:不图强,就只能任人宰割。


水轮机姓奥姓德


   关于最早的两台24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机为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制造,没有疑义。而水轮机究竟谁造?却有了分歧,过去的材料上说水轮机和调速器由奥地利伏依特公司制造,后来有人说是德国伏依特公司制造。毕竟年代久远,莫衷一是。年前,三峡总公司的黄源芳先生来信讲,去年10月他去了石龙坝水电站,他对水轮机铭牌铭文研究的结果是,水轮机应为位于德国海登海姆的福依特公司于1910年制造。后来,黄先生又与德国的福依特公司核对,对方来电子邮件证实石龙坝水轮机是该公司1909年收到订单,1910年供货的。
  我也看到铭文中确实有"爱恩福厂造 德国安得堤"等汉字,但何以过去都认为是奥地利生产?其中有何说道?今年2月1日,我为此事求证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赵先生和刚离开该公司的刘正洪先生,他们也认为水轮机是德国伏依特公司制造,理由是德国伏依特公司曾是奥地利伏依特公司的母公司,但只是一种分析性的看法,也无确凿的依据。


 老机组辗转29年


   更富有传奇色彩的还是第一座水轮发电机组。你现在看见它静静地躺在一车间,仍然能发电。却不知它也有很曲折的故事。1945年进厂的陈瑞云老先生今年已79岁,据陈先生等人的回忆,我梳理于后:
  第一程,1932年至1938年,这两台机组建成发电20年后,因一车间又装两台720千瓦的机组,将这两台240千瓦机组拆除,赋闲十年。第二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电力紧张,于1943年将两台240千瓦机组修复后重新发电,是为第三车间。第三程,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台机组又开始远走它乡。1958年,这台机组拆装到开远的六郎洞水电站效力。而另一台机组拆到富源县黄泥河水电站,至今仍在那里。第四程又到绿水河电站出力发电。第五程到了石屏县,谁料装不起来,无法运行。第六程,因在石屏无法运行,又到通海县水电站投入运行。第七程,1987年,石龙坝水电厂花钱购回这台机组,安装回一车间。这台机组29年后才算辗转回到故居,又开始在石龙坝的发电生涯。
  翻阅石龙坝水电站,百年风云奔来眼底。




魅力恒久老祖宗———中国水电发祥地觅踪(下)


   我们要感受石龙坝这个活文物的魅力,须对文物有一个概念。文物是什么?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石龙坝水电站何以又成了文物?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其过程是怎样一回事?作为文物,石龙坝水电站究竟有哪些价值?如何让石龙坝水电站的价值更持久,更彰显?


破璞方见玉色


   石龙坝水电站成为文物的过程也是挺有趣的。
   早在1957年,朱德副主席视察石龙坝水电站时就指示:“要好好保护电站,它是中国水电发展的老祖宗,要多种树,搞好厂区绿化”。在我见到的资料中,朱老总是要求保护石龙坝水电站的第一人。
   我在寻访石龙坝水电站被当作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发现是分成两条线进行的,一条线是文物管理部门,另一条线是电力部门。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和上级指示,昆明市西山区文物管理部门从1982年至1985年2月,对西山区的文物进行了普查,提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4项,石龙坝水电站即在其中,并将其推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月26日我请教于西山区文物管理所赵所长,他说,由于石龙坝水电站文物价值独特,1986年11月直接报到市里。1987年12月10日,昆明市政府公布石龙坝水电站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类。1993年11月16日,云南省政府公布石龙坝水电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及纪念址类。这是政府行为。
   另一条线是电力部门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此中有几个“小人物”功不可没,其一是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工程师陆秀敏。1983年4月14日,陆秀敏给当时的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写信,建议将石龙坝水电站作为文物电站保护。1984年9月2日他与俞志钧、王坤修再次给钱正英写信,信中建议:“将一厂或二厂恢复,作为一个文物电站,让其成为我国悠久水电历史的见证,供后人瞻仰学习”。钱正英批示有关部门处理。到1984年11月13日,云南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和电机学会在石龙坝水电站召开研讨会,将石龙坝水电站定位为“文物、教学、旅游、发电”的综合电站。这是民间行为。
   现已退休的陆秀敏提到当年的一些曲折情景还感叹不已。他1980年参加了全国水力资源普查工作,对石龙坝水电站的情况更加了解,然后陆秀敏又自费考查石龙坝水电站。为了更好地保护石龙坝水电站,他曾经四处奔走,找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同时,他又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写成文章,希望能发表,引起更广泛的重视。但结果并不如意,先行者总是孤独的,这是常情。话锋一转,陆先生告诉我,今天石龙坝水电站保护工作已经得到重视,他也感到欣慰,自己努力没有白费,况且也是当年许多老同志努力的结果,他只是其中一人罢了。陆先生的话体现了他的坦诚。确实如此,鉴于石龙坝水电站独特的地位,迟早会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先期呼吁保护石龙坝水电站的人。
   石龙坝水电站1992年被省委宣传部、中共昆明市委、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总工会、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列为“昆明地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1997年4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更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对提高石龙坝水电站的知名度极其有利。


禀赋独特文化


   令人感兴趣的第三个问题:石龙坝水电站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文物价值?
   石龙坝水电站确实有许多值得向公众展现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它的有些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有些是不可替代的,还有些价值将历时愈久,价值愈彰。在我看来,它最主要的价值在以下三方面。


它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石龙坝水电站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水电发展史这个层面上,它是以中国水电发端为载体,向世人展现了从封建到共和、第一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这些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尤其是中国西部的社会面貌。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新力量与旧力量、中国力量与外国力量、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角逐。印证了我国清朝、民国、新中国不同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显现出中国一个世纪来的风云变幻,社会变迁。


它是一本生动的教材


   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国人克服了资金、运输、施工等各方面的困难,建成石龙坝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的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国人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壮举。抗日战争时期,石龙坝水电站又经受住日军轰炸的考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石龙坝水电站是一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教科书。


它是中国水电的发祥地


   如前所说,石龙坝水电站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中国水电发展史这个层面,然而,它真正独特的文化内涵,则又正是在这点上。它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水力资源全球最富,如今装机已居世界之首的国度出现,其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中国大陆的水电由石龙坝水电站肇始,继石龙坝水电站之后,中国大陆又在四川、西藏、福建建成了一些小水电站。所有关于中国大陆早期水电的研究都可从石龙坝水电站寻求佐证,从电站选址、设计、施工、管理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与外方合作,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石龙坝水电站开创了我国民间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自建、自管、自用的成功范例。尤其可贵的是石龙坝水电站保存较好,建筑实物基本都在,机组还能使用,作为稀有的工业活文物,是研究我国水电发展史的一个源头。再者,中国水电发展到今天,也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


风华应付世人


   第四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石龙坝水电站成了文物后,值得关注的后续问题是什么?又面临着哪些新问题?
   
   后续问题之一:石龙坝水电站能否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石龙坝水电站进行了现场综合性的考察、论证,2004年8月,专家们提出意见,认为:石龙坝水电站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还极具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据悉2004年9月,云南省文物局已经向国家文物局推荐石龙坝水电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石龙坝水电站极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它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之无愧的。此举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别看石龙坝水电站在电力行业有较高知名度,但不知道的人也不少,对于广大世人来说,则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娃。中国是文物大国,世界遗产不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遑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尤其是具体领域的专家对专业范围内的文物当然能如数家珍一般清楚,但非专业的专家就未必都明白,而对一般民众来说,观赏性、知名度是他们了解文物的主要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石龙坝水电站在全社会的知名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后续问题之二:石龙坝水电站如何向世人展现它的多方面文物风采
   石龙坝水电站要向世人展现它的文物风采,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做。
一方面其文物价值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掘出它更多更深的价值,作为知识传播的基础。石龙坝水电站现存或在外的实物不少,但真正研究石龙坝水电站的文章、书籍并不多,深入研究的就更匮乏了。在石龙坝水电站的陈列室内,我看到的只有解说词这类简单的文字。在采访中我就深深感到,有些简单的问题,已经很难找到人能说清楚,也找不到文字资料来确认或语焉不详。如果仅是文艺或娱乐的形式,甚至是一般媒体搞报道,传闻也可演义为故事。但作为学术研究则不成,它需要严谨、准确,符合史实,经得起推敲。我国有不少电力高校和院所,应鼓励其中有兴趣者或其他方面人士作深入研究,只有这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才有向公众展示其风采的基础。
   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媒体,通过其他贴近老百姓的方式,如科普形式、艺术形式、文娱形式向公众描述,提供多渠道的认知、欣赏、享受方式。学术研究一般很难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还需要用更通俗的形式推向公众。
   实际上,石龙坝水电站传奇的一生,已经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的关注。杨选民曾经在云南省电力局工作,他也关注着石龙坝水电站,但却是以写小说的形式,把石龙坝水电站的经历演义成故事,推向老百姓。该厂工会主席李文平说,1996年陈逸飞在石龙坝水电站召开新闻发布会,准备以石龙坝水电站的故事,拍20集的电视剧,陈的投资已到位,后因其他方投资不到位而未果。据李文平介绍,后来又有几家投资方对此题材感兴趣,但终因各种原因没有搞起来。这一方面的工作也有待开拓。


   后续问题之三:教育、旅游如何开展起来
   石龙坝水电站现在定位为“文物、教育、旅游、发电”综合性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实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1987年以来,石龙坝水电站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其中不少是昆明市及周边的学生。该厂71岁的退休干部蔡永发说,1953年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就安装在石龙坝水电站,1956年他从抗美援朝部队来到这个厂,正赶上这台机组开始建设。话语间,老人充满自豪感。但是如果让云南之外的学生也专门来此接受教育(或教学)并不现实,它的教育功能要寓于文化传播(包括教材)中,寓于旅游中。
   石龙坝水电站要开展旅游,从交通上讲,有一定的便利条件,距昆明只有40公里。但对一般游客来说,可观看的并不多,有半天功夫就够了,如果旅游消费只在此交点门票钱,不在此进行吃、住、玩等消费,那前景未必乐观。从1994年到1998年每年来此的人数能达到1万余人,1998年后,每年来此的人数只有一二千人。石龙坝水电站真要发展旅游,纵向上讲,需要和中国水电发展史结合起来,从这里通过视、听、摸(操作)的现代手段感受中国水电发展及其影响。横向上讲,要利用滇池水系及周边绝好的旅游资源做文章,起码首先能吸引电业人来看看。
   对石龙坝水电站来说,旅游等都不是主要的,保护好它才是第一位的。


保护好老祖宗


石龙坝水电站最大的后续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好这个活文物。
   石龙坝水电站在向公众展现它的魅力时,更需要做好它的保护工作,这是第一位的,否则它的魅力难以持久。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早在48年前,朱老总就要求要好好保护这个中国水电的老祖宗。可惜的是,朱老总的指示并未落到实处。从1958年开始,旧中国安装的7台老机组先后拆往它处,那是国内“大跃进”年代,出现诸多非理性行为或短视行为,经历过的人都有感受。
   石龙坝水电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得到文物管理部门的认可。石龙坝水电站主体建筑物及设施保存完好。建于1910年的机房、办公楼大院(见图一)、拦河石闸坝,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进的240千瓦发电机组等设备虽近百年的历史,但保存完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堪称活文物。
   石龙坝水电站的保护工作2003年曾遇到严峻的挑战。
   2002年以来,位于螳螂川上游的4家小化肥厂、化工厂排出的污水中PH值严重超标,使电厂水轮机转轮、辅助设备和引水管受到严重腐蚀损坏,于2003年10月停产。12月开始逐步恢复运行。我看到第一台发电机组拆下的水轮机转子,躺在一车间的墙边,锈蚀斑斑,已经不能使用。不仅是设备遭损,由于呈酸性的污水破坏,使石龙坝发电厂引水渠、拦河坝、进水坝等水工建筑腐蚀严重,沟缝渗漏,旁边的树木也被殃及。事隔一年多,我仍能看到树根部呈锈绿色。此事成为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经有关部门干预后,上游的排污问题去年基本得到控制。
   石龙坝水电站的文物保护工作除了保护好建筑等原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将过去的老机组“请”回来。发电机组是水电站的心脏,石龙坝原有的7台机组,除第一台240千瓦机组已重新安装在一车间外,其余6台仍然分散在云南各地。还有我们曾提到的木制引水管,都应该物归原位,尽可能恢复历史的原貌。如此,文物电站才能更名副其实,其文物价值才能更加完美。
1月13日,下午五点半左右,我从石龙坝返回昆明途中,道路泥泞,时晴时雨,彩虹横空,而且是双彩虹。为我生平第一次见,是一种祥瑞吗?


  随笔·石龙坝三碑


   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行走在荒郊野岭,随意踢一脚,草丛中没准就飞起一个秦砖汉瓦之类的古董。
  说到文物,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且多数人会自然地想到历代留下的古建筑、艺术品等,很难想到工业也会名列其中。6月2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石龙坝水电站榜上有名。我与石龙坝水电站的李顺平先生联系,他还不知道具体情况。


   深山明珠

   2004年10月,听说石龙坝水电站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我专程前往。出昆明市区往西南行,车行30公里,不过一箭之遥,到西山区地界后,向右一拐,进入一条小马路,大约是车马稀稀之故,约10公里长的路,两旁的杂草漫上路肩,真成窄路了,一路行去,难遇一人。石龙坝水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个水电站,电站90多年的设备还能运行,确实了不起,后来我写了《风云际会石龙坝》一文。除了电站建筑、设备外,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三块石碑。
  1914年立的原碑,经历了太多的风霜,已是残缺不全,字迹已无法看清,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仍然立在庭院一侧,其旁有三块复制的新碑,碑文清晰。碑文记载了石龙坝水电站这颗深山明珠的当年情况。


   永垂不朽碑

   碑文记述了石龙坝水电站修建始末,穿过碑文的时空,可看到当年的历史画卷。
  中国近代以来,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并从两个方向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一是从康梁到孙中山的政治救国,最后以辛亥革命成功告庆。二是另一部分人的实业救国,成就了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实业救国可以溯源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终虽然失败,但它体现了中国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电力的起步就是在这种历史进程中开始的,这也就是石龙坝水电站或其他水电站早晚会出现的根本原因。
  而石龙坝水电站之所以出现在云南,则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帝国主义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于是法国侵略势力进入云南。20世纪初,法国势力在云南进一步扩张,企图更方便地掠夺中国资源,开始修建从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法国人以铁路通车需要用电为由,于1908年向当时的滇政府提出,要求在滇池出口的螳螂川上游建水电站。法国人企图染指云南的水电资源,此举用心昭然若揭,激起云南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对,并酝酿由国人自办。
  1909年由当时的云南劝业道刘岑舫找到云南富商王筱斋商议,决心以商界为主自办石龙坝水电站。翌年初,云南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推王筱斋为总董、左益轩为第一任总理,并开始运作,继续向社会招股筹资,向德国等外商订购设备,聘请德国专家。1910年下半年正式动工修建,电站装两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240千瓦,时经一年多,于1912年5月28日建成,至此,我国大陆的第一个水电站问世。
  石龙坝水电站开工建设在清末,建成已是民国,后又经历了蔡锷起兵讨袁、军阀混战时期、国民党政权时期,其间的各种变局跌宕起伏。
  石龙坝水电站,无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文物价值当得起永垂不朽。


  功建名垂碑

  顾名思义,此碑是大功告成之后,要彰显于后人。从建设石龙坝水电站的第一任总经理左益轩,到毛士地亚、麦华德两位德国工程师,再到石工、泥工、木工、车工等各类工匠头人名姓悉数刻在碑上。从高管到小工名姓俱在,也不排斥洋人,确实弘扬了国人精神。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在我国边陲的云南,云南巨商王筱斋等人成立了云南耀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就是为了兴建石龙坝水电站而成立的。
  成就石龙坝水电站,有三人居功至伟:刘岑舫虽身在官场,却以民族利益为重,力主国人自建,最终促成其事。王筱斋鼎力相助,慨然出头联络云南商家,耀龙公司遂能得以成立。左益轩,石龙坝电站现存碑文对他评价甚高,称其:“对于实业公益之事,素主热心,以此事为地方利权所关,遂不惮烦难,慨然允许,务求达于成立之目的。”
  不仅左公身先士卒,其他员工也不畏雪雨风霜,不辞艰难险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分早晚,没有节假日。为赶工期,1000多工人,每天清早4点吃饭,天一亮就开始干活,太阳落山才收工。
  值得一说的是,就是这些有名姓或没名姓的普通工人,克服了工程进行中的诸多艰难险阻,尤其是运输困难。发电机组设备先是由德国通过海路运到越南海防,再通过滇越铁路从海防运到昆明。然后又水陆兼程,先陆路后水路,进入滇池,经螳螂川顺流而下至平地哨,最后由平地哨运抵石龙坝。但这段距离山高路险,行走都很艰难,要将沉重巨大的机器安全运抵,难度可想而知。工人将机器放在滚木上,靠牛拉,靠人推,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从平地哨到石龙坝不过区区5公里,数百人耗时3个月才将设备运到石龙坝。
  如今,当我们面对这古老的石碑,遥想当年在外忧内患的情形下,国人奋力自强的壮举,理当名垂史册。


  用实核明碑

   此碑上石龙坝水电站工程建设的所有支出款项一一开列,清楚可计。这对股东是一种负责的交待,敢于勒石存之,想必是有经得起审查的意思,甚至是经得起历史考校的自信。
  建石龙坝水电站一开始就一波三折,滇政府原来是准备官商合办,但因官方的资金不足,后改官商合办为商办。官商合办改民办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加快了工期,碑文称:“左君意在速成,以为早开灯一日,公司早获权利一日”。可见左益轩这位总经理不仅想让每一分钱有交待,而且要让每一分钱早获利。
  由石碑所载,可感悟到当年我国民族工业与西方列强利益的争斗,兼有官商双方合作与较量。各方权利的明争暗斗,利益格局的调整,云南经济的起落,尽蕴其中。
  云南耀龙电灯公司一成立就是股份制公司,多次为资金所困。外国人屡屡想染指,都被挡住。公司股本金为25万银元,后筹资到40万银元,最后耗资为60万银元。看碑上的银两明细支出,诸如各种材料、工薪、房租、文具、购地费、赔偿费、运输费等,非常详尽,碑上所列9万多银两精确到几两几钱几厘几毫。碑文最后一句专门声明:总经理、工程师、翻译的工资等另行由公司支付。其严谨、透明的程度,比现在一些上市公司对股民的钱语焉不详的年报强多了。


   风华应付世人

   读三碑碑文,有百年风云、世俗民情奔来眼底的感触。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080处,其中近现代工业遗产不到10处,电力的就只有石龙坝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明价值确实很高。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石龙坝水电站也如是,应让更多的人认识它。
  本文写于2005年6月10日,该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本文作者为原《中国电业》杂志主编)
[/QUOTE]
14-01-19 14:13
看到一百年前的设备,让每一个工控人肃然起敬!
向一百年前的支持该工程的每一位致敬!
向一百年前成功该工程的制度--股份制致敬!
吾辈当努力!
14-01-19 14:21
呵呵;上次杭州有户人家有台上世纪30年代的西门子电风扇,还可以正常使用的;
后来据说SIEMENS上海公司用万元的SIEMENS电器代用券去换这台风扇,主人没有换;
14-01-19 14:44
呵呵,真是开眼界了,那发电机太考究了...
14-01-19 15:05
西门子历史悠久,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很强,中国什么时候会出这么几个公司?
14-01-19 16:59

上一页 下一页

工控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